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
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
一、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二、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三、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规定加征的关税。
我国已经按对等反击原则,回应了美国胡乱开启的全球关税大战。 作为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反制措施,将在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
一、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
-
推高美国通胀与滞胀风险
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加税后,中国反制关税将直接增加美国输华商品的成本,导致美国出口企业利润压缩,部分商品可能被迫涨价。例如,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对华出口可能受重创,而中国是美农产品的关键市场之一。摩根大通此前预测,美国对华加税可能使每个家庭年支出增加1700美元,叠加中国反制措施,美国核心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引发“滞胀”(经济停滞与通胀并存)。 -
制造业回流受阻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但中国加税可能削弱这一效果。例如,美国依赖中国中间产品(如半导体、药品)的行业将面临更高成本,而美国本土短期内难以形成替代产能5。此外,美国汽车、科技产品在华市场份额可能因价格劣势被欧洲或日韩企业挤占。
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影响
-
短期出口承压,长期加速转型
中国对美出口短期内可能因美国高关税下滑。根据高盛测算,若美国关税升至40%,中国对美出口或下降60%,拖累GDP约1.6%~1.9%。但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双循环”战略可部分对冲外需冲击。同时,关税压力倒逼产业升级,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 -
进口成本上升与产业链调整
中国部分依赖美国原材料或技术的行业(如芯片、精密仪器)将面临成本上涨压力,可能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例如,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已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反制关税或加速这一趋势。
三、全球贸易体系与供应链重构
-
多边贸易体系进一步瓦解
中美互征关税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加速碎片化。美国单边行动无视WTO规则,而中国的反制可能促使更多国家转向区域协定(如RCEP、CPTPP),削弱WTO的权威性。欧盟、日本等经济体或被迫选边站队,加剧全球贸易阵营化。 -
供应链区域化加速
企业为规避关税风险,可能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地。例如,越南、印度等低关税国家可能承接部分低端制造业,但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中国。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合作,构建多元化供应链。
四、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变化
-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关税战凸显中美经济“脱钩”趋势,尤其在科技、能源等领域。美国可能进一步限制对华技术出口,而中国则通过扩大开放(如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吸引欧洲、日韩企业投资,分化美国盟友。 -
新兴经济体面临选边压力
巴西、南非等国需在反制美国与保护本土产业间权衡。例如,巴西已通过《经济对等互惠法》授权报复,但部分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可能被迫妥协57。俄罗斯则可能扩大对华能源和农产品出口,推动“去美元化”合作。
五、历史教训与未来展望
-
历史重演风险
当前关税战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相似,可能引发全球贸易萎缩。彼时美国出口暴跌61%,加剧大萧条,而如今OECD已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至3.1%。 -
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以“精准反制”与“扩大开放”并举:对美农产品加税打击其政治票仓,同时深化与东盟、日韩的供应链合作,并加速“内循环”以增强经济韧性。
结论
中美关税战的升级将导致“双输”局面,但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多元化战略有望在长期内降低依赖、提升竞争力。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多边体系的崩塌将成为未来十年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在这一变局中的角色将更为关键。
本文由纸金通原创,文中所述任何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