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席卷全球 美国垃圾债券抛售背后的风险预警
1. 市场表现:风险资产全面崩盘,避险情绪升温
2025年4月7日,全球金融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美国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4月9日生效)引发恐慌性抛售,美股期货全线暴跌,商品市场重挫,加密货币跳水,避险资产日元走强。
- 美股期货:标普500期货跌幅超4%,纳斯达克100期货跌超5%,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恐慌指数(VIX)期货飙涨34.4%,显示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
- 商品市场:WTI原油期货一度跌破60美元/桶,创2021年4月以来新低;纽约期铜暴跌8%,工业金属需求前景黯淡;黄金回调至3020美元/盎司,白银跌超2%。
- 加密货币:比特币和以太坊分别下跌5%和10%,反映风险偏好急剧收缩。
- 外汇市场:日元因避险需求上涨1%,澳元等商品货币承压下跌。
2. 政策背景:美国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
自2025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被称为“解放日”的关税新政后,全球金融市场遭遇剧烈震荡。该政策将美国关税水平推升至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点,直接导致标普500指数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逾5万亿美元市值,成为此次金融动荡的导火索。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政策对美国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券)市场的冲击尤为显著。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明确表示不会推迟关税,并强调扩大征税范围(包括针对“无人岛屿”的条款),旨在堵住政策漏洞。这一政策被《金融时报》称为“美国经济的自残行为”,其影响包括:
- 消费者成本激增:美国约97%的服装和鞋类依赖进口,关税可能导致零售价格上涨10%-12%,低收入家庭负担加重。
- 企业供应链压力:依赖亚洲生产的美国品牌面临成本飙升,咖啡、橄榄油等进口食品价格也将上涨。
- 全球经济风险:摩根大通预测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达60%,高盛上调至35%。若关税长期化,可能引发全球性衰退。
3. 国际反应:贸易紧张局势升级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批评美国关税政策损害全球贸易体系,并称欧盟已准备反制措施。英国首相斯塔默与欧盟紧急磋商,试图协调应对策略。分析指出,若美欧贸易摩擦升级,可能进一步冲击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稳定性。
4. 市场前景:不确定性主导投资逻辑
- 短期风险:4月9日关税正式生效后,市场可能继续波动。投资者需关注美国零售数据、企业财报及通胀指标。
- 资产配置策略:避险资产(如日元、国债)或阶段性受益,但黄金因流动性需求遭抛售的异常表现需警惕;商品市场需关注沙特原油定价政策和铜需求复苏信号。
- 长期隐忧:关税政策若持续,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加速区域供应链重组,并推高长期通胀中枢。
5.市场反应:垃圾债券遭恐慌性抛售
据ICE美国银行数据,自关税政策公布以来,美国垃圾债券与国债的利差(风险溢价)在短短数日内飙升100个基点,达到445个基点,创下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与此同时,彭博全球高收益公司债指数显示,全球垃圾债券利差同步扩大45个基点,触及386个基点,为近五年最严重抛售。
市场分析指出,投资者恐慌的核心在于:
1. 企业偿债能力受威胁:关税推高进口成本,可能压缩企业利润,尤其是高杠杆的垃圾债发行方更易暴露违约风险;
2. 经济衰退预期升温:分析师普遍担忧关税将抑制全球贸易活动,拖累经济产出并推高失业率;
3. 流动性危机隐现:垃圾债券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抛售潮可能引发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压力。
6.深层风险:从债券市场到系统性危机
此次抛售不仅反映短期避险情绪,更暴露出美国企业债务结构的脆弱性。过去十年低利率环境下,美国企业大幅发债扩张,其中垃圾债规模已超过1.5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或经济下行,这些债务可能成为“灰犀牛”。
此外,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作为全球资产定价基准)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当前国债收益率的攀升,既体现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也加剧了高收益债券的融资成本压力,形成“利率上升—债券贬值—抛售加剧”的恶性循环。
7.全球连锁效应与中国角色
关税政策的溢出效应已波及全球。中国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其外贸承压可能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因美元融资成本上升面临资本外流风险,部分依赖美元债融资的企业或遭遇流动性危机。
8.未来展望:风暴是否升级?
目前市场分歧在于:
- 悲观派认为,若关税长期化,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重构,企业债务违约率或超2020年水平,进而触发系统性信贷危机;
- 谨慎乐观派则指出,美联储或通过货币政策调整缓解市场压力,但政策空间受限于通胀高企。
结语
此次“黑色星期一”暴露了全球市场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脆弱性。尽管美国政府声称关税旨在保护本国产业,但其代价可能远超预期——从消费者到企业,从金融市场到全球经济,无一不承受重压。投资者需在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基本面之间谨慎权衡,同时密切关注欧盟等经济体的反制措施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
本文由纸金通原创,文中所述任何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资讯&评论 | +更多 |